【網絡中國節▪清明】緬先人 寄哀思:在儀式感裡涵養家國情懷

【網絡中國節▪清明】緬先人 寄哀思:在儀式感裡涵養家國情懷

來源:光明網-文藝評論頻道

作者:陸玄同

總裁 蜜 蜜 寵

永丰余、正隆拚ESG 锁定生质能

序春草綠,又至清明。此時節,葉落歸根,生者尋根。這是生命的燃起之點,也是寄託哀思的時節。

第一重裝 漢唐風月1

在延綿數千年的清明文化裡,祭祀是核心主題。《祭統》有言,“夫祭者,非物自外至者,自中出,生於心者也。”意思很明確,不管是祭祀親人,還是緬懷英烈,都不需要許多紙錢鞭炮,貴在內心虔誠。心誠,便能遙寄遐思、心靈溝通。

天摇地「冻」!花莲连48震!规模最大5.8、苏花公路落石

清明重在“慎終追遠、敦親睦族、行孝盡哀”,其中也囊括了豐富的自然與人文理念。不管是“萬物生長此時,皆清潔而明淨”的精神迴歸隱喻,還是“春光正好清明時,柳絮青冢寄哀思”的忠孝內涵呈現,本質上,是提醒人們,要在流淌的思念裡熱烈生活。這份跨越千年的親情與孝道,融入當下生活理念,不需要紙錢疊疊,煙火烈烈,一瓣心香,一厄淚酒,真正審視內心,亦可以抵達生活本真。以更宏闊的視野來看,追溯一個家族興亡,或者緬懷英烈,我們所看到只是個體生命的消亡,並不是總體生命的終結。未來仍在繼續,血脈生生不息。一代代人前赴後繼,只爲了奔向更加美好的生活。

追溯清明文化的嬗變,我們看到,清明有其厚重的一面,也有輕盈的呈現。但無論是哀思悠悠,悲情渺渺,還是煙雨濛濛,青草離離,它帶給我們的,是一個民族的精神慰藉和文化上的代代傳承。其中,最核心的便是“我”,即以“我”爲中心,連接起我與祖先、與自然、與社會的關係。當這份古老的文化傳承,穿透歲月,抵達人心,便爲我們帶來一個理性思考生命的機會。

映日 小说

實際上,生命的誕生與逝去就是不斷重複的遇見與別離。祭祀先人,緬懷英烈,本身也是一種告慰和自省,在這樣的儀式感中,重塑我們的家國情懷。每個人都是羣體中獨特的個體,個體生命豐盈,國家社會纔會有活力。在或叩問生死,或暢然淚笑的過程裡,我們的生命變得更加柔韌,體驗變得更加豐盈。

悲情,從來不是清明的底色,“浴乎沂,風乎舞雩,詠而歸”的超然與豁達纔是清明的旨歸。只有生命的質量和體驗,向高處延伸,我們的內心纔會“清明”,社會風氣纔會“清明”,國家治理纔會“清明”。畢竟,文化的生命力落點在人,在每一個小我的心裡。

隨着社會的演進,人們對祭祀的形式進行了更多創新,同時也對孝文化的核心進行了更多審視。尤其年輕一代,更加關注親人活着時候的生命質量和尊嚴,不再跟風似的在其逝世後風光大葬。從奢靡浪費的祭祀形式,轉向叩問心靈的虔誠溝通,人們在一次次的移風易俗中,完成自我認同,實現對孝道文化傳承的昇華。

“禮,與其奢也,寧儉;喪,與其易也,甯戚。”短暫的寧靜時刻,無絲竹之亂耳,無案牘之勞形,每個人都在試圖放空自己,迴歸生命本身。文化與現實交融,過去與當下交織,在楊柳依依,大地明潔的祥和中,給生命添加更多快樂元素。(陸玄同)

被爆約會三洋維士比少東 何妤玟親揭兩人「真實關係」

清運業者涉跑空單掩護非法處理廢棄物 4人交保